网站首页 | 培训资讯 | 总裁研修班 | 企业内训课 | 短期公开课 | 硕博学位班 | 讲师大联盟 | 直播课堂 | 峰会论坛 | 培训资源 | 培训机构 | 商领俱乐部 | 培训论坛
精品课程

中央教科研究所储朝晖:教育当应需而动

发布时间:2011-12-09 14:06:34  信息来源::企业培训网   作者:1

    当进社区、赴乡村正在成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就业渠道时,作为人才供应方

教育当应需而动

    ——对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储朝晖研究员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社工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和大学生的就业指向。从近年来的试点看,大学生赴乡村、进社区工作,尚存在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如何通过教育系统的自我调整与变革,提高大学生的社区服务、乡村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大学生进社区、赴乡村,是战略举措,还是权宜之计

    记者:无论从促进大学生就业角度看,还是从推进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角度看,您认为应当怎样评价在大学毕业生中选派社区工作者、乡村管理者?

    储朝晖:选派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和大学生乡村管理者,从主观上确有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考虑,但从根本上看,这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举措。因为无论是社区管理还是乡村管理,从观念到模式、从效率到质量,我国目前的状况都还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要求,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的进入。

    先看大学生进社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整个社会结构包括社会人员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治理模式,要向以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治理模式转变,并适应市民社会或者说公民社会不断发育的要求。选派大学生从事社区工作,一方面为大学生拓展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现代化。

    再看大学生赴乡村。新农村建设需要物质投入、硬件改善,但更艰巨的任务是使农民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现代农民转变。选派大学生从事乡村管理,不是让他们回归到农民,而是去引领、管理服务对象向新的层次提升,提升人的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知识观念支持。

    即使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能长久留在社区或乡村工作,但对于没有很多社会阅历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从事一段时间的乡村管理、社区服务,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职业起点,对于培养一批真正了解中国国情的人才也大有益处。

    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缺失令一些大学生“水土不服”

    记者:大学生进社区、赴乡村,有些人做得很不错,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也增长了本领,也有一些人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问题。您认为,主要问题在哪里?

    储朝晖:满怀热情和激情的大学生到社区和乡村以后,很可能会感到所学非所用、人际关系难以处理、缺乏认同感、工作无从下手等困惑。从教育的角度看,造成这种“水土不服”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服务技能相对不足。尽管目前一些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社区工作内容繁复,涉及边缘青少年的辅导、残疾人的康复治疗、计生、社保等等,需要社区工作者熟悉国家政策、了解法律制度、掌握康复保健等医疗知识,涉及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并未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素质和能力。另外,目前我国乡村人口超过50%,但面向乡村需求来培养的专业大学生不到大学生总数的10%,而且这部分学生也远未掌握从事乡村管理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如系统的农村知识、较强的心理素质、较高的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

    第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从根本上说,社区工作和乡村管理工作都是服务工作,一种融服务于管理之中的群众自治过程,需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相对于掌握服务技能,培养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虽是一个长期过程,但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

    大学生需要明确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将从事社区工作、乡村管理工作看做就业的选择、谋生的需要。

    完善专业设置、提高服务意识,为当务之急

    记者:可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适应社会建设不断加强的需要,我国现行的教材体系、教学方式等,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不仅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也是教育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要求。您认为,应进行哪些完善与调整?

    储朝晖:首先,要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高等教育要为包括农村在内的整个社会服务,不仅仅为城市、为少数行业服务,应满足社会多样的人才需求。

    其次,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社工人才约为1万人,尽管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但实际上却仅有极少部分学生最终走向社区工作岗位。这一方面反映出专业教育发展与社区工作职业化的推进尚不同步,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培养的社区工作人才同我国社区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脱节。我认为,一方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建设为载体,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另一方面应以强化实践能力为着眼点,切实加强社区工作和乡村管理工作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大学毕业生对社区和乡村实际情况的了解,提高适应能力。

    最后,也是尤为重要的,提升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精神的养成。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将做义工、社区服务等作为学生的日常活动内容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念的手段。不仅在大学阶段,小学、中学阶段也应如此。(记者 杜飞进 赵婀娜)

关键词:而动朝晖教科
关键词相关搜索 教育研究所教科中央
在线客服系统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