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培训资讯 | 总裁研修班 | 企业内训课 | 短期公开课 | 硕博学位班 | 讲师大联盟 | 直播课堂 | 峰会论坛 | 培训资源 | 培训机构 | 商领俱乐部 | 培训论坛
精品课程

清华大学项目管理培训班学习感受分享

发布时间:2014-06-12 10:03:59  信息来源:   作者:
    一、感悟在清华
    (一)厚重的文化底蕴升华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作为全国一流的大学,清华是众多学子心目中神圣的殿堂,自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至今,98载春秋的发展历程,孕育和积淀了清华大学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14年冬天,梁启超一次激昂的演讲凝成了清华的8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条好的校训能够充分体现办学者的教育理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光阴荏苒,历久弥新,清华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治学、兴业、治国人才。从梁实秋的夕阳古道,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到西南联大物理四杰(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从政府部长到国家总理……在清华的天空上,有太多令国人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之俊。
    政治情怀和文化底蕴是成就一流人才的两个基本条件。清华大学始终将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清华大学的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本本的、教条的、生硬的、僵化的、脱离实际的,而是鲜活的生动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他们始终将政治素质的培养融入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熏染之中,通过专业教学、经典研读、第二课堂、实习实践以及师生的日常教导、交往,“润物细无声”地开启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他们的许多老师每周都有一个开放的固定时间,专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在这种亲密无间的交往中不仅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而且也培育他们的政治素质。正是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环节,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家国天下”的胸襟、抱负和情怀。
清华大学在注重培养政治素质的同时也始终将培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建校以来,清华始终遵循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加强文史哲的基础和艺术的修养,加强人格的养成和思维的训练。大一新生入学时都能得到一份基础阅读书目,包括100种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中外佳作。这套书有两个类型,各有50种,一部分是通识领域的,涉及文史哲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很多学科。另外一种属于专业类,包括了各类学科的专业内容。正是这种匠心独运独具特色的将文学与各专业学科有机结合的方式,无疑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良好影响,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清华学子特有的志趣和气质。
 同理,政治情怀和文化底蕴也是成就领导干部的两个基本条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事实上古今中外一流的从政者无一不是一流的文化人。众所周知,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既是震古烁今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博古通今的思想家、文化人和诗人。在这座有着厚厚文化底蕴的独特的清华园里,不仅我们的知识得到了规整和提升,更使我们的价值观念得到了一次空前的升华。清华人“明耻与自强”、“清华的精神是实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爱国精神、时代箴言、民族灵魂让我们感悟、使我们熏陶,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只有把它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并作为我们今后工作的不竭动力方能报答组织的培养之恩和清华的教育之情。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更使我们再次深深地感悟到学会做人是清华学习的核心价值标准。“有担当自强不息,会做人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清华学习的最大收获。
 (二)深邃的治学精神洗礼了我们的头脑。清华大学素有“大师之园”的美誉。截至目前,学校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4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共65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77人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数目均居国内高校首位。同时,学校通过设立并实施“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讲席教授制度”等,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国际著名教授及学者到清华工作。精益求精的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一直以来深深吸引着一大批世界级风云人物,包括政坛精英、商界巨子和不同领域的高层管理人士,都希望能登上这国内最高学府论坛一展风采,通过论坛,学生们可以了解嘉宾本人及所代表的各领域对时事热点问题所持的态度;同时嘉宾的观点不被学生认同时,学生们就会展开针锋相对的精彩辩论,这也是时代论坛的一大特色。所以对去清华做演讲,很多嘉宾都带着一些担心。如今,各大教学楼严重的占座现象,已成了清华一道独特的风景,更充分体现了清华浓厚的学习气氛。
 深邃的治学精神还体现在对学生全面培养的极度重视,艺术、体育教育蓬勃开展。校内的各种培训、讲座、报告会、演出、展览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同时,清华大学还有着良好的体育传统,校内体育设施齐备,为同学们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条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
 清华深邃的治学精神使我们的惯性头脑经历了一次暴风雨般的洗礼。专家们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从国内到国际,从基层到中央,从远古到前沿,从微观到宏观,盘古论今,旁征博引,主题鲜明,逻辑严明,妙趣横生。授课传道如波涛汹涌,连绵不绝;讲解授业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分析解惑如拨云见月,深入浅出。在令人叹为观止,又极其引人入胜的学习中,我们的头脑受到了一次暴风雨般的洗礼,我们的理念受到一次集中猛烈的冲击,大脑中既有的信息、固有的结论被打得粉碎而又不断重组。课堂的倾听互动,课间的询问交流,课余的讨论辩驳,成了我们每天最充实的生活。融入清华浓烈的学风中,使我们感到自己知识的浅薄,激发了我们追求知识的强烈动力。“学习是一种幸福,学习是一种态度,学习是一种品味,学习是一种生活。”这是清华带给我们的全新生活方式。
    (三)严谨的务实学风历练了我们的实战能力。务实的清华学风不仅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更体现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清华继续教育学院为我们开设了“项目计划与控制”、“创新思维与领导艺术”、“依法行政与突发事件应对”、“统筹城乡与和谐战略”、“影响力与执行力”、“世界经济格局与中国未来发展”等六大板块23个专题。教授们将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针对学员们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方位、多角度的给我们传授了前沿的理论观点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张永光教授的《影响力与执行力》、韩延春教授的《管理经济学》、吴忠民教授的《中国热点分析》、李真顺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艺术》、刘旭涛教授的《政府绩效管理》、韩菁教授的《领导干部压力管理》……让我们了解和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世界经济格局有了更加准确的判断,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县委“构建和谐仪陇”的战略目标有了更加系统的把握,对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有了更加坚定的决心。每一堂课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更多的是给我们以实战的技术,体验式、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生动具体灵活地开展项目专题教学,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课间还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参观了首都规划馆和部分企业,组织了多次座谈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清华严谨的务实学风使我们的实战能力受到了一场铭心的砺炼,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结合仪陇的实际情况,我们形成了《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浅析和探讨》等调研文章;同时,挤时间有计划地联络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的领导,联系有志向投资的企业老板,一大批关系得到建立和巩固,一大批信息得到了解和跟踪。
    二、沉思在清华
    (一)以学习制度化推动仪陇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仪陇地处内陆,盆地观念、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一杯水,一只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休闲工作沿袭多年,进取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浓,部分单位的学习大多挂在嘴上,基本流于形式。因此,从制度建设来加强学习建设刻不容缓。一是“送出去学”。每年选派一批干部到清华或其他知名学府去学习,去接受最尖端的技术和最前沿的知识,去领略最顶级的专家和最深厚的学风,既能转变观念,又能提升能力。二是“请进来讲”。结合仪陇最现实的问题和最紧迫的课题,邀请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专家来仪陇讲课,现场与光碟相结合,可让全县干部普遍受到熏陶。三是领导讲学制度化。充分利用党校阵地,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领导带头讲学,谈工作经历,讲工作规则,以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执行力,进一步提升干部素质。并且,力争将它制度化。
    (二)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促进仪陇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是促进仪陇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是要充分认识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的重要作用和独特效应,坚定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实施项目推动战略,推进仪陇经济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三是要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奋力推进仪陇经济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要严谨规划,实行市场化管理和注重亲情服务,倾心打造适合企业生存的法制、政策、基础设施、人文、服务、居住等配套环境,为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促进仪陇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三)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创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仪陇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和财政穷县,积极争取中、省公共财政对仪陇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将成为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将其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增加投入。在国家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下,着力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力争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二是创新城乡统筹工作机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根据仪陇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统筹发展工作规划,按照核心圈、近郊圈、远郊圈等圈层布局,依据巩固提高核心圈、重点突破近郊圈、统筹发展远郊圈的思路,以城带乡、点状开发、梯度推进,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集镇、新农村有机衔接并随时间分步推进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大力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民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集中,促进农民向市民、农民向居民、农民向股民的转变,最终形成城乡居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衡化、一体化格局。三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完全是农民自已的事情,单靠农民自己的独立活动是不可能成功的,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应在仪陇新农村建设中成为主导力量,起着引导、发动、协调和服务作用。政府要建立服务农民群众的制度体系,完善服务农民群众的激励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农村工作效率;要帮助、指导农民选择好主导产业,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此外,为了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必须建立、创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最后,我们深深地感谢组织给了我们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深深感谢清华学习岁月带给我们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清华带给了我们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一种信念,这种精神、这种态度、这种品质、这种信念将伴随我们的一生,为仪陇经济社会的进步自强不息,鞠躬尽瘁。

                                                                                                     蒲仕钊 罗克轼

企业培训网编辑】
关键词相关搜索 项目管理
在线客服系统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