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培训资讯 | 总裁研修班 | 企业内训课 | 短期公开课 | 硕博学位班 | 讲师大联盟 | 直播课堂 | 峰会论坛 | 培训资源 | 培训机构 | 商领俱乐部 | 培训论坛
精品课程

人生旅途不可错过的风景

发布时间:2014-06-10 17:10:29  信息来源:   作者:
    “人属于他所经历的一切,经历很多也会收获很多。”谈起支教对于自己的意义,清华大学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冠这样总结。

    研究生支教团在清华已经传承了15年,对于从中走出的15届支教团成员而言,缺了那一年的支教经历,他们便不再是现在的自己。

人生的新轨道

    1999年,是研究生支教团成立的第一年,当时即将面临毕业的化工系学生杨海军就在导师的推荐下报名参加了第一届支教团。

    杨海军本科期间的理论课成绩排名并不乐观,这也让他失去了当时免试推研的机会。但他动手实验的能力却特别强,还在早前做SRT项目时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而他的这一天赋也被其导师注意到了,并鼓励他继续读研深造。

    “不想失去读研机会”的杨海军抓住了这一契机,却未承想当初简单的“支教保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选择。现在是清华大学化学系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的杨海军,当年还因缺乏上课经验而苦恼,却“没想到留校后真正变成了老师”。

    偶然中得来的机遇,让他不禁感慨:“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你去支教前不知道自己从事什么职业,没准这一年就改变了你一生的职业。像我,我就喜欢做老师。”

    同为第一届成员的向辉现在在清华留校工作,由于首届志愿者被打乱分配,所以他和杨海军当年虽同为清华人,但并未在同一地点支教。杨海军的支教地是青海民和县,而向辉的则是山西大同灵丘县上寨镇。支教地不同,体验到的过程也迥然有异,然而,于向辉而言,支教同样也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支教前,向辉原计划结束后继续在水利系攻读研究生,进而走上工程技术岗位。然而,一年的支教经历,让他转而开始去尝试更多的社会工作,不断接受锻炼,并最终决定留校做学生管理、教育方面的工作。

    “这确确实实是支教一年带来的转变。我感受到了教师这样一个岗位带来的神圣和责任,以后自己也确实进入了教师行业,改变了可能的人生经历。”向辉说道。

    “用教师的身份去言传身教,而不是作为技术员”。这对向辉来说是“最大的幸运”。

“苦”过后的珍惜

    志愿者们此刻的人生,似乎因支教而增添了不一样的可能性。但在经历的过程中,很多志愿者却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苦”。

    15年来,支教地几经调整,但这些地方始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艰苦。

    青海、西藏等地原本就属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这对每位志愿者的身体素质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饮食不习惯、语言不通、通信不畅等问题,更是让其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用王冠的话来说,当地(2002年的支教地青海湟源县)的条件之差,“就和电影里的差不多”。“早上都是被冻醒的,不用闹钟。天气非常冷,刷牙的杯子都能被冻住。”不仅这样,当时路都是土路,不通汽车,而且网络通信条件也非常差,“学校的前一半有信号,往里面走就没有信号了”。

    志愿者们虽然对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而且还在出发前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以更好地适应支教地的环境,希望顺利完成工作。但恶劣的环境却不断摧残着他们的身体承受能力,甚至严重威胁到了其健康。

    叶君是2006年第八届支教团的成员。在青海湟中支教的一年,让他这个生长在长江边的南方人不得不努力适应当地的生活。但由于吃得很不好,导致其严重营养不良。同时由于紫外线太强加上自己防护不当,他的脱发问题也日益严重。于叶君而言,支教对他最大的显性影响莫过于此。也正是这些,让他在之后的生活中懂得了珍惜:“对自己好,对同学好。”

    像叶君那样身体健康面临威胁可能是支教中最大的挑战,但除却这点,让志愿者们倍感“苦涩”的还有每日的劳累。

    向辉在山西支教期间,由于当地师资匮乏,不得不买了一辆自行车在两所学校之间奔波教学。他如此描述当时的情形:“镇上面有两个学校,一个是上寨初中,我教初二的物理课;还有一个上寨镇中学,我是教高一和高二的数学,还教物理。哪边有课就去哪边上课,骑自行车两边跑。”

    艰苦的环境加上较大的工作量,常常让志愿者们面临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即便如此,15年来,不曾有一人因此而主动退出。支教中尝到的“苦”,让他们在结束后学会了珍惜,珍惜所处的环境,珍惜拥有的一切。

    跑三千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是杨海军在支教前和支教中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而养成的习惯,也是他十几年来一直在坚持的事情。支教让他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他用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着健康,也用这份坚持成就着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回忆起支教的岁月,杨海军就会说:“这一年对我的影响就是确实吃苦了,后来回清华就特别珍惜清华的条件、身边的一切。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不打游戏,不玩电脑,不抄作业,我就做我该做的事情。”

    一路上的思考

 对于很多志愿者而言,支教如杨海军所说,“让原本平淡的东西都不平淡了”。一年的支教在默默影响着志愿者们的人生,而志愿者们也在结束后不断努力,只为让这一年的支教更具意义。

 距王冠支教,已经过去12年了。当初支教结束后,他还曾在校团委实践部分管过支教项目。一路走来,从志愿者到组织者,他对支教团活动不断进行着思考。

 和许多志愿者一样,在出发前,王冠对支教之行充满着幻想,希望在当地不仅能支教,还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造福一方。然而,初到支教地不久,他就发现,“客观环境跟想像中差别很大”。而且他认为,“这当然不是指条件艰苦,条件艰苦这些都在预料之中。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很多都是之前没法想象的,所以并不是能做很多事情的。”

 不仅是王冠所在的第四届支教团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前几批志愿者也曾面临过如此窘境。在之后的工作中,王冠逐渐发现,支教地的学校对于志愿者的接收会有诸多的考量,这些考量并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定义,因为“学校要考虑的事情是很细致的,一个志愿者要考虑的东西是很粗的,带着热情去就可以了,幻想着能做出一些成绩来,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有个交待。这期间就会有冲突”。

 志愿者的理想、激情,以及支教地学校的实际需求——这二者关系的平衡处理一直是支教团面临的最大考验。15年来,很多志愿者和王冠一样,结束征程后还不断反思着支教中存在的问题。而他们的努力,也让支教团不断成熟起来,不断正规起来,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着。

 在王冠眼中,支教是一件有挑战性的事,它让一个人抛离了经验的世界,脱离了既有的生活轨道。在支教中,一切都得依靠自己,这让每个志愿者在支教中感受到了困惑和无助,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改变。

 如向辉所说,“这种感觉还是很美好的”。

企业培训网编辑】
关键词相关搜索 旅途错过风景
在线客服系统
在线客服系统